传奇私服发布网_新开传奇网站_最新最全单职业传奇私服平台_www.sf999.Com
  • 首页
      •   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1.   王念孙简介:王念孙(1744年——1832年),字怀祖,生而清羸,故自号石臞。江苏高邮人。王引之之父。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

            王念孙之父王安国,字书城,号春圃,雍正二年(1724年)殿试一甲二名进士(榜眼),官至吏部尚书,曾延请戴震为念孙授读,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尽得其传,《清史稿》有记载:“初从休宁戴震受声音文字训诂,其于经,熟于汉学之门户,手编诗三百篇、九经、楚辞之韵,分古音为二十一部。于支、脂、之三部之分,段玉裁《六书韵表》亦见及此,其分至、祭、盍、辑为四部,则段书所未及也。念孙以段书先出,遂辍作。”年二十余,与李敦贾田祖晨夕过从,饮酒歌诗,质疑问难,又常与刘台拱、任大椿、程瑶田书札往来,研讨古学,阐发叔重,康成阃奥,翁方纲赠以楹联云:“识过铉锴两徐而上,学居后先二郑之间。”可谓颇得其实,可见王念孙青年时所诣已如此高深。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年二十三,得江永《古韵标准》读之,始知顾氏所分十部,犹有罅漏,旋里后取三百五篇,并参改《楚辞》、《淮南子》、《易林》等书用韵,反复寻绎,始知江氏之书,仍未尽善,遂以已意重加编次,分古韵为二十一部。同时,对古书中文字的假借、声音的通转,都深有体会。

            作为徽派朴学的嫡系真传大师,王念孙运用就古声以求古义、从假借字以求本字和以意参逆而不墨守的方法和态度,从事训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由于中国古代文字学重形不重音,王念孙针对这一局限,用了十年的时间,采取为《广雅》作注的形式,援引经传,旁采众说,详加考证,就古声以求古义,改正原书错字、漏字、衍字等讹误甚多,遂写成《广雅疏证》,该书颇具创见,对中国古代训诂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自言:“训诂之旨,本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其子王引之“大人之治经也,诸说并列,则求其是,字有假借,则改其读。盖熟于汉学之门户而不囿于汉学之藩篱者也。”

            王念孙除精通训诂外,对于校勘,最擅专门,对文字谬讹、句读错乱、音训异同一一加以考辨,用力甚勤,且多创见。对《淮南子.内篇》订正字句错误九百余条,用归纳法从这些误例中得出古书“致误之由”,凡得六十二例。这六十二例,总结出古书误例的规律性,是王念孙校勘古书字句错误的经验总结,被后人用作校勘其他古书的通例,具有广泛意义和深远影响。其子引之“述所闻于父”而撰成的《经义述闻》一书,也有不少校勘内容,书末卷三十一、三十二所载“通说”五十三条,更为精粹所在。又有《经传释词》一书,专为解释经传中的语词而作,自九经、三传以及周秦两汉之书,凡有虚词的文句,都一一搜讨,诠释虚词凡一百六十个。做到“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为后来研究虚词开辟了一条门径,影响极大。在校勘方面,他还提出三个勇改和三个不改的主张,非常精当,为古籍校勘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晚清重臣左宗棠名气大,能耐大,脾气也不小。咸丰朝,左宗棠以举人身份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帅府作幕宾。某日,总兵樊燮拜谒骆大帅。告退时骆帅让他去见一下师爷左宗棠,樊即谒左师爷。见面时,樊燮未给左师爷请安。左厉声喝道:“武官见我,无论大小都须请安,赶快请安。”樊说:“朝廷没有武官见师爷请安之例。武官虽轻,可我也是朝廷二三品官。”左师爷大怒,站起来就要用脚踢樊总兵。并大骂:“忘八蛋,滚出去!”樊愠怒而出。

          左宗棠

          网络配图

            不久北京诏旨下,着樊燮革职回籍。此事左师爷不占理,樊总兵却输了官司。樊燮带着儿子増祹、增祥(字樊山)回老家恩施,于梓潼街置宅定居。并将“忘八蛋,滚出去”六子写在一木板上名曰“洗辱牌”,供在祖宗神龛下侧。他带着俩儿子上香发誓:“不中举人以上功名,不去此牌。”新居之日樊燮摆宴,当着家乡父老说:“左宗棠一举人耳,既侮我人格又夺我官职,且波及先人,视武人如犬马。今天我楼已建好,将延聘名师教我俩儿子,一定雪我耻辱。不中举人、进士,我无脸见先人于地下。”...查看更多

              科举制诞生于隋朝,真正成型于唐朝,至明朝,科举进入鼎盛期。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而考取秀才成为生员则并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其中,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即“省“”)举行的地方考试。考试的地点在南京、北京和各布政使司驻地(即省会)。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因乡试的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解元。

              比如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

              唐伯虎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又称礼闱。会试举行的时间在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考期在春季二月,故又称春闱。

              会试考中的称贡士,贡士的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殿试的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称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

            image.png

              《三国演义》开篇词即为状元杨慎所写

              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的第一名叫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终明一朝,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是科举的最高级别吗?其实并不是,还有“朝考”和“散馆”。

              科举制流程

              殿试之后,一甲三名直接进入翰林院,其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而其余的进士要再举行一次考试,叫作“朝考”,朝考的目的是选拔优秀者,被选拔的进士则称为“庶吉士”。

            image.png

              庶吉士张居正

              庶吉士在翰林院经过三年学习后再参加毕业考试,毕业考试被称为“散馆”。其中,考试合格的庶吉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考试不合格者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

              因此,在明朝,进士和状元并不是士阶层的最高层次,士的最高层次是翰林。

              进士通过朝考被选拔为庶吉士,庶吉士通过散馆再考取翰林,成为翰林才是天下读书人的终极目标。

              从明朝中期开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庶吉士自进翰林院后便被视为“储相”,即入阁的储备人才。

              翰林本身不是官,但翰林院是大明人才的储备地,大明二百七十六年,入阁者一百七十余人,十之八九出自翰林院。

            image.png

              翰——锦鸡

              另外,翰林之“翰”,本意是锦鸡,锦鸡的羽毛为翰,用羽毛制成的笔称翰,后来用毛笔写的文章也称翰,翰林就是文章词赋多如林之意。再后来,翰林就成了文章和文人之盛的代称,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储才之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尽管庶吉士没有实权,但是庶吉士还是十分受到重视的,因为从明朝永乐皇帝到隆庆皇帝这一百多年前,约有八十多位大学士进入内阁,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庶吉士出身,所以张居正在嘉靖二十六年进入了翰林之后感到非常兴奋,他觉得总算有实现自己远大政治抱负的机会了。但他仍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因为他早就听说过官场中的种种险恶,在进入京城之前他的父亲也一再叮嘱他:征途艰险,不能忘了自幼就修习的隐忍功夫。张居正为了能够明哲保身,不得不对当时的政治形势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

                    明朝自从发生了土木堡事变,明英宗被鞑靼人俘虏后,元气就大受损伤,后来继承的几个皇帝也都没有什么作为。孝宗虽然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可惜他英年早逝,只活到四十岁。接下来的是武宗皇帝,他是一个荒淫昏庸的暴君,不幸在豹房里丧生了。而性格刚愎、喜怒无常的明世宗也跟着前面那些皇帝差不多,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他继承了皇位之后,毫不关心政事,只醉心于求仙问道。在位总共四十五年,做了差不多有四十四年的建醮祷祀。从嘉靖二年起,明世宗就开始在他的皇宫里大肆修醮,此以后他每天都沉迷在祷祀当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祈求到长生不老的秘方。

                  image.pngv

                    一谈到临朝听政,世宗皇帝就感到头疼无比,常常是敷衍了事。从嘉靖十八年起,世宗皇帝就已经彻底不再上朝了,甚至连皇宫里也不愿意去看看,至于朝中那些枯燥乏味的政务,他就更不愿意去管理了,而是长期留在西苑的万寿宫里修仙闻道。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进入翰林院的时候,世宗已经四十一岁了,此刻他觉得自己已经老了,对于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已经非常厌倦,自然也就更加迷恋方术。他为了能够专心修仙,于是就把处理朝政的大权全都交给了他手下的大臣,这种情况下,掌握权力的大臣就显得尤为重要。

                  image.png

                    在封建时代,皇帝的权利常常要用宰相的相权来作为补充,宰相辅佐皇帝,这是古代政治体制的一个特点,然而在明代的时候却又有些不一样。明太祖朱元璋刚刚开国的时候,采用了元朝的政治体制,设立了中书省和丞相的职位,后来由于丞相胡惟庸谋反,朱元璋一怒之下废除了中书省,将他们的职权分散于六部、都察院、五军都督府、遏政司、大理寺等衙门,让他们共同来管理天下的事情,并且还规定,后代的皇帝也永远不准立相,凡是有敢上奏请求设立宰相的,一律凌迟处死。

                    朱元璋的目的就是想要建立一种由皇帝直接控制军政兼监察等国家重要部门、各部门官员直接向皇帝负责的一种全新的制度,他可以在这一制度之下亲自掌握大权,并兼行宰相的权力来处理国家事务,所以明朝从此就没有了宰相。但不久那些后任的皇帝们就发现,自从撤销了宰相的职位后,不管他们有着怎样的雄才大略,也不管他们的精力是多么的充沛,永远也无法忙完天下所有的事务,身边不能没有人来协助处理正事。就这样,在撤掉了中书省之后,为皇帝办事的责任就应运而生,由内阁来承担,同时内阁就成为了皇帝的辅政部门,也是朝廷的最高行政机关,内阁中领头的大臣就成为首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十年寒窗金榜题名,对于大部人读书人来说已经完成了他们人生理想的第一步。取得进士头衔以后,他们只需到吏部报到,等候观政铨选,待朝廷有官出缺后,就能走马上任,开自己的仕途。但对于有志于问鼎最高权力,成为宰辅之臣的读书人来说,还有一场更重要的考试需要通过,那就是馆选。

                    明初,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是废除宰相,分权六部,可万万没想到历史和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在永乐朝间创立的近侍和顾问机构内阁发展到后来,手握票拟之权,成了事实上的宰相,权力之大丝毫不弱于前朝。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斗争,何况是高高的庙堂之上。阁臣权力大,特别是首辅,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人,想当的人趋之若鹜,争个头破血流。最初,阁臣大多是由皇帝直接点选,到后来则由大臣廷推,选出德高望重的官员作为候选人由皇帝选择,朝中官员为了争夺入阁的名额是各显神通,在天顺朝以后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潜规则。

                    通过科举考中进士的士子们,除了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以外,其余二、三甲进士想要进入翰林院,必须经过馆选成为庶吉士。

                    庶吉士,又称庶常,是明朝时创立的一种官职,取自《尚书》“庶常吉士”之义,可以看作是翰林院培养的预备学员。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观政三年以后,经过考试,然后按照成绩分授官职,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院,成绩不如意者则出为给事中、御史、州县等官职。从二甲、三甲进士中选取庶吉士的考试就被命名为馆选。

                    馆选出现的时间现在无法确定,在开始之初,馆选的方式也多种多样,灵活性较高,“或内阁自选,或礼部选送,或谓吏部同选,或限年岁,或拘地方,或采誉望,或就廷试卷中查取,或别出题考试”,内阁可以自选,吏部、礼部可以推荐人士,选拔时综合考虑士子的年龄、籍贯,可以从殿试试卷中选择优异的答卷,也可以另外出题考察选择

                    正统十三年,出现了庶吉士的第一次馆选考试记录。

                    付内阁,例取平日所为诗文,或翻阅殿试卷,兼采名实,行礼部使人延请至东阁前,会同吏部试以古文暨诗各一篇,合格者改送本院读书。

                  image.png

                    正统年间戊辰科的考试,规定此次馆选首先由内阁负责,通过阅读士子们日常所作的诗文和殿试试卷,综合考试名次和才华,选出合适的人由礼部邀请到东阁和吏部进行进一步考察,让士子在规定时间内作诗文各一篇,优异者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深造。

                    到弘治朝,馆选的制度进一步规范,明确规定了士子投递文章的时间、内容和篇数。

                    各录其平日所作文字,如论、策、诗、赋、序、记之类,限十五篇以上,于一月之内赴礼部呈献...本部仍将各人试卷记号糊名封送,照例于东阁前出题考试,其所试之卷与所投之文相称,即收以预选。若其词意钩棘而诡僻者,不在取列。

                    除了日常著述的文章以外,士子们在东阁考试的成绩直接影响能否被选为庶吉士。东阁考试要求士子在规定时间内作诗文各一篇,其中文章主要是以政论内容为主,探讨君主如何安邦治国,如隆庆五年试题为《知人安民说》,而诗歌的出题自由度较高,由考官应景而出,可咏物抒情,可赞颂军功,可担忧民生。在经过这一系列考察以后,入选的二、三甲进士正式被选为庶吉士,成为预备翰林。

                    翰林院作为明清两代的人才储备之所,明代内阁、部、院以及众多地方高官大多都出身于翰林院。读书人通过科举,再经过馆选成为庶吉士,如果能被选为翰林编修、检讨,再一步步晋升为侍讲、侍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到最高的翰林学士,则有入值内阁,位极人臣之望。

                    庶吉士虽然清苦,但士子们依然愿意走这条路。被选为庶吉士的士子们在翰林院进学三年期间,没有品秩,没有俸禄,一切开支花费都要由家人、亲朋资助,但每一个有机会入选庶吉士的士子都会把握馆选这一机会努力进入翰苑。只要成为庶吉士,就有入阁的机会,即使三年培训结束,未能入选翰林,改任外官的,吏部也会优先选用。不过庶吉士和翰林的编、检之职并非定员,也不是每科都进行选拔,因此要想选入庶吉士,还需要一点点运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史进

                    明太祖洪武初年,选进士于六部诸司及翰林院之下观政。翰林院之下者称庶吉士,六部之下者称观政进士。

                    永乐二年(1404年)始,专隶于翰林院,选进士之长于文学及书法者充任。由科举进士中排名前列,有潜质者被授予庶吉士的身份,让他们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

                    明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

                    明代的翰林为政府储材之地。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例如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即是庶吉士出身。清朝时汉人大臣中,亦多出于翰林庶吉士。

                    清雍正以后,选官更为严格,由皇帝主持之朝考决定。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image.png

                    著名人物

                    陈敬宗

                    陈敬宗(1377年—1459年),字光世,浙江慈溪人。是永乐二年的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在文渊阁学习,参与修订《永乐大典》。修书完毕后,授官刑部主事。

                    李德章

                    李德章(1481年—1540年),云南永昌人,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后被贬在京城负责保管珠宝玉器,在一次宫廷失火时,发现熔化的珠玉浇水凝固后具有晶莹透亮的色彩。返乡之后,他就用永昌盛产的玛瑙、玉石、琥珀等原料烧制成了“永子”。嘉靖皇帝敕令将永子列为贡品。

                    杨廷和

                    杨廷和(1459年10月15日—1529年7月25日),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杨慎之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为武宗、世宗两朝宰辅,权倾天下。

                    杨廷和年少成名,成化十四年进士,授检讨,弘治时侍皇太子讲读。正德七年出任首辅。嘉靖三年,因“大礼议”与世宗意不合,罢归故里,后被削职为民,卒于乡。隆庆初复职,追赠太保,谥号文忠。著有《杨文忠公三录》。

                    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1582年),湖北江陵人,晚明时期著名内阁首辅,梁超曾感叹“明代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相貌英俊,敢于做事,极其富有智略。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中进士,授庶吉士,受到当朝重臣徐阶赏识,步步高升。后于万历元年(1573年)明神宗即位后在李太后的支持下以内阁首辅身份推行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新政,同时加固边防,使得从正德以来积贫积弱的大明王朝焕然一新——新政使每年国库充盈大量白银。考成法提升了原本极其低下的工作效率。一条鞭法以及清丈田亩等措施有力地打击了土地兼并。在边防上,任用李成梁戚继光、王崇古等名将,并且着力改善了与蒙古鞑靼/">鞑靼部落的关系。但由于改革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加上张居正权高震主,引起明神宗不满。1582年,张居正去世后随即被明神宗抄家,剥夺官阶。

                  image.png

                    梁清宽

                    梁清宽,字敷五,直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清初政治人物。为清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选庶吉士,散馆授弘文院编修,官至吏部侍郎。梁清宽为明代重臣梁梦龙曾孙。他与堂弟梁清远、梁清标皆科甲折桂,人称“一门三进士”。

                    何世璂

                    何世璂(1666年—1729年),字澹庵,又字坦园,号铁山,山东新城县陈庄人。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任《大清一统志》纂修官。康熙五十九年,出任山西省副主考官。后充充“圣祖实录馆”纂修官。雍正元年四月,出任江西正考官。历任浙江学政,两淮盐运使、贵州巡抚、署理直隶总督

                    潘绍烈

                    潘绍烈(1796年一1881年),字子骏,号西村,今莱芜市莱城区张家洼办事处杨家镇村人。乙酉科拔贡,戊子科举人,己丑科联捷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协修,敕封文林郎散馆。后为元氏县(今河北省)知县,随任瓯宁县(今福建省)知县,回家丁忧三年不再复出,至本县汉源书院任主讲,善书法,对境内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一1940年),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其72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创者。

                    蔡元培家学渊源,有着极其深厚的私塾功底,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秋天,他参加乡试,一举考中举人,浙江省中举者共有155人,蔡元培名列第23名。21岁的年龄就踏上了科举制度的快车道。

                    乡试的第二年举行恩科会试,蔡元培接着在1890年春天进京赶考,又顺利考中贡士。考中贡士后,要经过殿试才能成为进士。蔡元培考中贡生后,因殿试朝考的名次均以字为标准,自量写得不好,主动要求留待下一科殿试再考,回家刻苦练习书法。

                  image.png

                    1892年春,蔡元培自我感觉可以了,赴京参加殿试,一举获二甲第34名,被选为庶吉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